作者:Ryo 專案助理
Blog:http://tw.myblog.yahoo.com/skyfaraway1969-qoo/
四年了,時間過的好快好快。
自從某次在台南的百達文教中心看過「貢寮你好嗎」?
不管在什麼地方場合,任何時刻,聽到貢寮這兩個字總是讓我莫名地熱血沸騰。
從來沒有一部紀錄片能夠讓我當天看完,就馬上決定從台南坐夜車去影片所紀錄的現場想去看看那些為反核而努力的人,之後過得如何,我能做些什麼?
雖然我什麼人也沒見著,連最想碰見的自救會會長吳文通先生也只遇見他媽媽。
第一次的田調經驗讓我發覺,無論你被紀錄片所陳述的內容影響多深,唯有親身經歷現場才稍稍微貼近真實的當下,而所謂的真實卻只存在於紀錄的那一剎那。
會有這樣的體驗是因為到了貢寮、福隆,在地的居民給我的感覺是,怎麼和我原本所認知的差怎麼多阿?
在台電優惠補助的情況下,居民選擇淡忘那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日子。
反核難道只是特定環保人士所追求的理念?夢想??甚至是妄想???
雖然阿源對自己反核的立場感到不悔,我卻替他感到不值。
最後,我沒有找到滿意或是說服自己的答案,而是滿懷疑惑的離開貢寮。
貢寮給我的印象是:紀錄民主與反核運動的開端,也是我投入紀錄片領域的一個起點。
在這四年期間反覆嘗試讓自己往紀錄片工作者的方向前進,上課也好,參與各式各樣的影展或映後座談也罷,到最後慢慢退而求其次希望成為一個具有專業素養可以分析說明紀錄片觀點的讀書會引言人,坦白說期間也放棄過好多次。
可是我永遠忘不了,阿源和吳文通會長在貢寮車站擁抱落淚那一幕。
就是沒有辦法默默地看著這一切。
貢寮 是個起點,不會是終點。
德國學者:不能只靠國家意志,能源轉型成敗關鍵是在地參與
-
應政大與農業部之邀,德國漢諾威萊布尼茲大學、專精環境規劃的學者馮哈倫(Christina von
Haaren)年初來台學術交流。此行她更前往台東金崙,實地觀察地熱開發案對居民的影響。從德國能源轉型經驗出發,曾經以 不到4%的國土規劃
達成德國2050年100%再生能源目標的計畫主持人馮哈倫直言,能源政策成敗...
0 回應:
張貼留言